如果说我的生命、环境、身边的人一切都出于神,这会不会变成"一切都是注定好的",我努力还有什么意义?那不就成了宿命论了吗?
如果说我的生命、环境、身边的人一切都出于神,这会不会变成"一切都是注定好的",我努力还有什么意义?那不就成了宿命论了吗?
这正好让我们区分两件常被混淆的事:圣经里的“神的主权护理”,与哲学上的“宿命论”。(三一神论中「父神」的部分引出)
宿命论说:
不管你怎么选、怎么挣扎,结局都固定——你只是命运的棋子。
人变得被动、消极,甚至对善恶、责任都麻木:“反正都注定了,算了吧。”
圣经的画面却完全不同
A. 神掌管,也主动参与
-诗 139 篇:祂“在母腹就看顾我”;
-太 10:29:麻雀的坠落祂也顾念。
这不是冷冰冰的控制,而是慈父般的看顾。
B. 神赐给人真实的选择与责任
-申 30:19:“我将生死祸福摆在你面前,你要选择生命。”
-徒 17:30:神“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圣经肯定:人的决定能带来真实后果,神也为此奖赏或管教。
C. 神用我们的选择来成就祂的计划
约瑟被卖、埃及作宰相(创 50:20);彼拉多逼迫耶稣、却完成救赎(徒 2:23)。
神的主权与人的行动交织,祂甚至把人的恶事转成祝福,却不因此免除人的责任。
为什么这不是“努力无意义”?
A.努力成为蒙福的途径
箴言充满“勤劳得益”、“懒惰致贫”的劝勉。神常把祝福放在人的正当努力里。
B.祷告和行动能改变现实
雅各书 5:16:“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许多见证证明:祷告、抉择、行动真的使局面转弯。
C.神在意我们怎么选
他要的不是机器人式的程序运行,而是儿女式的信任与顺服。每一次信心、善行,都在永恒里有价值(林前 15:58)。
实际怎么活在“主权非宿命”之间?
A.安息——我不是孤儿
知道天父掌权,就不陷入焦虑和无力感。
B.尽责——我不是傀儡
C.祷告——我不是观众
祷告是与神一同参与剧情改写的方式。祂愿意听、也乐于藉我们祷告动工。
D.感恩——我不是老板
成功了感谢神;跌倒了也来寻求祂的引导和修剪,心态自然谦卑而有盼望。
圣经里的“万事出于神”不是冷漠的定命,而是慈父的掌管;在这掌管里,你的选择、努力和祷告都被认真对待,也被神奇妙地编织进祂更大的好意。
在谈“神掌管一切、却又不是宿命论”时,人被赐予的「自由」扮演两个关键角色:
1 神-人关系里的真实回应
A.爱必须有自由才能成立。
神不是要机器人式的“顺从”,而是邀请人“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申 6:5)。
爱是出于心甘情愿的回应,正因为人可以说“不”,当人说“是”的时候,那份信任才可贵。
B.自由让祷告有意义。
如果人只能按剧本念台词,祷告就成了自言自语。但圣经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太 7:7);这说明神尊重并使用人的主动呼求,把人的祷告编进祂的故事。
2 神计划得以展开的途径
A.神常用人的自由选择来推进祂的旨意。
约瑟的哥哥出于嫉妒把他卖掉——恶意选择;神却藉此让约瑟在埃及作相救全家(创 50:20)。
彼拉多、祭司出于私心钉耶稣十字架——恶意抉择;神却藉此成就救赎(徒 2:23)。
人的决定是真实的,他们得面对责任;同时,神把这些抉择化入更大的善。
B.自由让使命得以接力。
“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 28:19)。神完全可以直接在天上写字,但祂选择呼召、差遣、等待我们的参与——这是对自由的高度信任,也是赋予我们与祂同工的尊荣。
因此,自由不是神主权的对手,而是神喜乐地赐给儿女的一份尊严。
在这自由里,我们可以:
-真诚地爱祂;
-真实地祷告、决定、行动;
-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神则在更高处,将我们的选择(哪怕是软弱与曲折)编织进祂慈爱的蓝图,叫万事互相效力,成就祂永远、更大的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