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圣经,平衡、客观、冷静看待
圣经中的人性结构观:二元、一元与三元论的比较
引言 (Introduction)
圣经对于人性本质(人由什么组成)并没有用系统神学的术语直接定义,但历代神学家根据圣经线索形成了不同的人性结构观念。其中主要有:二元论(dichotomy,认为人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三元论(trichotomy,认为人由灵、魂、体三部分组成)和强调整体统一的一元论(monistic/holistic view,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存在)。我将尝试帮助聚会处弟兄姊妹梳理圣经中支持二元论与“一元论”(人性整体观)的经文依据和逻辑结构,并比较这两种观点与倪柝声所强调的三元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评估倪柝声三元论的圣经基础,讨论其在解释属灵经历和教会生活上的功能与局限。随后,我们总结当代福音派系统神学家的主流看法,包括路易斯·柏克富(Louis Berkhof)、韦恩·格鲁登(Wayne Grudem)、安东尼·胡克玛(Anthony Hoekema)等的代表观点。最后,结合以上内容,提出对聚会所背景的基督徒(受倪柝声教导影响的群体)如何恰当地看待不同的人性结构观:在保持敬虔生活和真实属灵经历的同时,不排斥更广泛的正统神学视角。
圣经中人性结构的主要观点
二元论:人由“身体+灵魂/灵”构成
定义: 二元论认为人有物质的身体和非物质的灵魂两大组成部分,其中“灵”(spirit)与“魂”(soul)通常被视为同一非物质实体的不同称呼。换言之,人由“身体和灵魂(或称灵)”构成。传统基督教神学大多持这种灵魂/灵–身体二分的观点。
圣经依据与逻辑: 圣经多处暗示人的组成有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例如耶稣说:“不要怕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太10:28),将身体和灵魂并列,代表人的两方面。传道书提及人死时“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 神”(传12:7),也是将身体(尘土)与灵对举 。使徒保罗有时以“肉体(身体)”和“灵”概括人(林前5:5),与“身体与魂”同义使用。这些经文表明圣经常用一对二分概念描述人性。路易斯·柏克富指出:“圣经在一些经文中以身体与魂来称呼人(太6:25; 太10:28),在另一些经文中则以身体与灵来称呼人(传12:7; 林前5:3,5)” 。这暗示“魂”和“灵”都是指人非物质的那一部分,而且圣经常将两词交替使用,不做本质区别。
圣经用语的互换性: 路加福音1:46-47中马利亚颂赞说:“我心(魂)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这里“魂”(心)与“灵”平行出现,表达同一个内在自我的喜乐敬拜。类似地,约翰记载耶稣“心里忧愁”(约12:27)和“灵里忧愁”(约13:21),也是同一种情绪的不同表述。甚至旧约诗篇中,“我的心哪(原文魂),你要称颂耶和华”与“我的灵以神为乐”这类句式并列出现。所有这些表明“魂”与“灵”在圣经中语义和功能上有大量重叠,常作为同义词使用。正如柏克富总结:“圣经显然是交替地使用这两个词” 。因此二元论者认为,没有充足证据将人的非物质部分再细分为截然不同的灵和魂两种实体。
死亡与存留: 圣经描述人死时,既说“魂离开身体”也说“灵离开身体”。创世记35:18记载拉结“将近于死,灵(原文nephesh,魂)要走的时候…就生了便雅悯”;耶稣断气时,路加记载祂将灵交付父神(路23:46)。司提反殉道时也说:“主耶稣接收我的灵”(徒7:59),而使徒行传15:26却称那些殉道者是“舍了性命(原文魂)”。彼前3:19称洪水时代的不信者为“监狱中的灵”,启示录6:9则见“祭坛底下那些被杀之人的魂”。可见“魂”和“灵”都可指人死后脱离身体的存留部分。这进一步支持二元观:人有物质身体与非物质灵魂两个部分。
逻辑与神学意义: 在二元论框架下,人是一整体,但由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构成。这并不意味着人有两个彼此独立的“人格”或意识,乃是指人在现世存在中有身体与灵/魂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柏克富强调圣经同时教导人性的统一性:每一个具体行为都是整个人的行为,不是身体或灵魂单独行动。“不是灵魂在犯罪,乃是人在犯罪;不是身体死去,乃是人(整体的人)在死去”,救恩也是拯救整个人(包括身体的复活)。因此二元论既承认人体与灵魂有区别,又坚持身心合一的完整人观。这一情形可用一句话概括:“人有灵(spirit),但人就是魂(soul)” ——换言之,灵强调人里面赋予生命和行动原动力的那一面,魂则指向作为主体的人格与情感意志等(相当于圣经中常用“我的魂”表示“我自己”)。二者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个非物质人格自我的不同角度。二元论因此符合人普遍的自我意识:我们清楚自己有物质身体和属灵内在,却很少有经验将“魂”和“灵”分割成彼此独立的实体。
一元论(整体统一观):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
定义: 神学上的“一元论”在人论(context of anthropology)中通常指强调人的整体性,反对将人视为由可分离的多个部分拼合。这里的“一元”并非泛指唯物主义否认灵魂(尽管有的极端一元论走向全然的“唯物人体”观),而多是强调圣经注重人的身心合一,不鼓励将人严格拆解为独立部分。在现代圣经神学和福音派思想中,一些学者受希伯来整体观影响,更倾向用“心理-身体一体”(psychosomatic unity)来描述人。例如有学者说:“如今二元/三元之争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对人完整统一的强调。按照圣经,我并非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无论两部分还是三部分;我乃是身心灵一体的整全存在”。这类观点认为圣经用“心、魂、灵、力”等词描述人性,是从不同侧面刻画一个整体的人,而非真的把人割裂成几个部件。
圣经依据与逻辑: 一元(整体)观点主要基于以下理解:
与二元论的关系: 可以看出,福音派神学中的“一元论”并非否认灵魂与身体有区分,而是提醒我们:在正常情况下,人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拼起来的,而是灵魂和身体不可分离地构成人的一个本质。例如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就拒绝用“二分法(dichotomy)”这个词,认为它容易让人误解为灵魂和身体可被硬性切开。他强调“圣经描述人的方式是一个整体的全人,在今生中人无法被切割成两个部分” 。只有在死亡这种非常态下,人暂时经历灵魂与身体的分离,但这并非人本性的正常状态,而是堕落后“死亡”的非常现象。因此,大多数持整体观的神学家实际上承认人体与灵魂的二元区分在某种意义上成立(例如他们相信灵魂在死后依然存活,等待身体复活),但他们更加强调人在今世是身心合一的活人,反对过度将“属灵”和“属心理/情感”等截然割裂。有学者称这为“二元一体观(duplex unity)”或“条件的一元”(conditional unity):即人现在是整体统一的存有,但在特殊条件下(死亡)会有灵与体的区分。
评价: 一元整体观的兴起与现代神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相关。不少20世纪的神学家和心理学者倾向认为,用古代的三元或二元模式划分人,可能过于比喻化或不符合当代对人性的理解。他们更喜欢用“心灵-身体统一体”来描述人,并指出圣经用各种术语描述人性功能,其实并不打算提供解剖学式的本体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极端一元论走向了纯粹唯物论或灵魂睡眠学说,否认人死后灵魂的存续,将一切希望寄于最后复活。这类看法被主流福音派视为不符圣经,因为圣经清楚教导肉身死后灵魂/灵仍与神同在(如主耶稣对十架强盗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因此,格鲁登等将那种不承认灵魂实存、只有身体存在的“单元论”斥为错误,因为它无视了“大多数相关的圣经证据” 。本文讨论的“一元整体观”并非此种极端,而是在承认灵魂实在的前提下,倡导一种更整体、统一的人观。总的来说,二元与整体观点在根本上都承认物质与非物质两种范畴,只是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区分灵魂与身体以合乎经文用语,后者强调人性的不可分割统一以合乎圣经全盘启示。二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可以互补平衡的视角。
三元论:人由“灵、魂、体”三部分组成
定义: 三元论主张人除了身体和灵魂外,还进一步区分出“灵”(spirit)与“魂”(soul)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非物质成分。通常的定义是:身体负责与物质世界接触(生理机能),魂是人的心理情感和自我意识所在,灵则是人最高的部分,专门用于与神交通 。换言之,在三元论看法中:身体=世界知觉的器官,魂=自我知觉(人格心思情感)的所在,灵=神知觉(与神相交)的本能 。这种观点在教会历史上虽非主流,却不时出现:早期部分希腊教父持三元区分,但大多教会神学家(尤其奥古斯丁以来)倾向二元。19世纪有一些德英神学家尝试复兴三元论,但也未成为主流。在现代福音派中,三元论常见于某些基要派、灵恩派或特别受倪柝声等影响的华人教会中。
常用的圣经依据: 三元论者引用数处经节作为支持,声称圣经直接区分了灵与魂:
三元论的逻辑结构通常是:
需要注意,教会历史上极端的三元论曾导致异端危险。例如早期的亚波里拿留异端(Apollinarism)企图用“三分人论”解释基督人性,结果否定了基督拥有真正有人类理性魂,遭教会否定。现代有学者指出,某些三元论者过度贬低“魂”和身体地位,几近古诺斯底派“灵善物恶”的倾向。因此如何平衡三元区分与圣经整体真理,是个关键课题。
倪柝声三元论的圣经基础评估:
倪柝声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华人教会领袖,他在巨著《属灵人》中系统阐述了灵、魂、体三元人论,并对华人教会的人观影响深远,他强调人有“里面的人”(灵和魂的统称)与“外面的人”(身体)之分,且“里面的人”中灵是其中真正接触神的部分 。倪氏的人性观核心在于提出“三元救恩观”:认为人的灵、魂、体三个部分在堕落和救恩中各有不同情形与对策,其中他最关注的是灵的重生。他反复强调:“神与人的往来乃直接在灵里(即‘里面的人’里),而不是在魂或外面的人(身体)里” 。因此,他极度重视灵的地位,相对轻视魂和体的作用,认为魂和体都应顺服于蒙圣灵掌管的灵。这一取向正是倪氏三元论的显著特点,也是引发争议之处 。下面我们从圣经经文和释经逻辑的角度评价倪柝声三元论的圣经基础。
倪氏三元论所据经文分析
帖前5:23 “灵与魂与身体” – 倪柝声认为这节经文清楚表明人有灵、魂、体三部分。他据此把人的非物质部分一分为二,甚至以此经文为三元论的基石。然而,从释经原则看,不能以一处经文的特殊提法推翻圣经整体的常规教导。柏克富提醒我们:“解释经文有条健康原则,即应以圣经的类比信仰(analogia scripturae)为准绳来理解特殊经节”。圣经整体一贯用二分法描述人性(正如前文所述),那么像帖前5:23这样的经节就应在这个大背景下理解,而不能割裂地解读。事实上,不少稳健的三元论支持者也承认:这一节并不足以证明三元人论。更合理的解释是:保罗在此为强调“全然成圣”,用了一连串近义的词汇来表达“整个人无所不包地蒙保守”。这种并列多项表达法在圣经中屡见不鲜,例如主耶稣论最大的诫命时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12:30)—这里出现了四个名词,但我们并不因此主张人有“心、性(魂)、意、力”四个本质成分。很明显,这些词语的叠加重点在于强调投入全人来爱神,而非定义人有几个本质部分。同理,帖前5:23将灵、魂、身子并列,其目的也是加强语气,涵盖人存在的一切层面(属灵生命、心理生命和肉体生命)。“愿你们的灵、魂、体都得保守”意思就是“愿神保守你们整个人在各方面都圣洁无亏” 。这一点从保罗其它书信也能佐证:他在罗8:10,林前7:34等多处提到人时,仅用两部分(身体与灵/魂)概念,可见他并非一贯持三元结构观。因此,帖前5:23更合理的理解是不支持独立的“三元本质”,而是修辞性的列举,用熟知的分类来表示“完全的你们” 。
来4:12 “剖开魂与灵” – 倪柝声和许多三元论者将此节视为圣灵能把魂和灵区分开的佐证,进而认为魂灵有别。我们应注意经文的比喻修辞:“如同两刃利剑刺入骨节与骨髓”来形容神道刺透人最深处。骨节和骨髓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种物质(骨髓就在骨头内部),这里不是说刀剑把两种东西分开,而是劈开身体直透骨头内部。同样,“刺入剖开魂与灵”并非指把魂和灵从彼此之间分离,而是指神的大能进入并揭露人内在的全部(包括魂与灵层面的所有意念动机)。紧接着经文解释了这比喻:“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可见重点在于揭示人内心深处的一切意图。因此,更贴切的理解是:来4:12并未教导魂与灵本体可分离成两件东西,而是形象地说明神的话能刺透人心各层,达到灵魂深处,像剖开骨头见髓一样。柏克富对此也指出:“不要理解为神道将人的灵魂本质一分为二,好像灵魂由灵和魂两种物质组成;正确是理解为神的道能辨明人内在生命各层面的意念,如同祭司剖开祭物暴露其骨髓一般”。所以此处经文并不足为三元论背书。
属魂与属灵的对比 – 倪氏非常重视林前2:14–3:1“属血气(属魂)的人”与“属灵的人”的区别,认定保罗在区分“魂主导的人”和“灵主导的人”。他据此强调基督徒生命要从魂升到灵的层次。其实保罗这里的大背景是区分没有圣灵的非信徒(自然人,原文psychikos,可译“属魂的”)与有圣灵的信徒(属灵的,pneumatikos)。保罗并非在分析信徒内在哪部分发挥作用,而是在描述两类人(未得救 vs. 得救)的状态。中文和合本翻译为“属血气的人”可能使读者联想到肉体情欲,但原文字根psychē表明保罗借用了希腊人熟悉的“属魂”概念指向没有圣灵生命的人。因此,这段经文主要强调圣灵在人里面的重要性,而没有打算提供三元结构的教义。另外,林前14:14“用灵祷告 vs. 悟性没有果效”也是具体语境下保罗谈恩赐运用的表述。“灵”在此很可能指人在圣灵感动下的祷告热忱或灵里的祷告状态,与“悟性”(理智思考祷告的内容)形成对比。它并不能证明人在本质上有个祷告的“灵”与思考的“魂”彼此分离——因为同一段话里保罗继续说要“用灵也要用悟性祷告”,说明属灵祷告应包含理性与灵里的结合。倪氏若将这些经文过度体系化为灵魂二分,其实超出了保罗原意。
创2:7 对灵魂来源的解读 – 倪柝声主张创2:7描述了灵与体结合产生魂,因此魂是灵和身体的“结合体”,本质低于灵。这种解释有武断之嫌。正如前文所述,创2:7的“人就成了活的魂”,是说人成为了有生命的活人。圣经并未说“灵进入身体然后魂才产生”这样的次序。倪氏的观点类似于19世纪德裔学者Delitzsch的看法,但连Delitzsch本人也承认圣经总体是二元结构,他的三元解读其实不能明确指出三种可分的元素。因此,倪氏对创2:7的细节推衍被许多圣经学者视为过度解读:经文本意并非教导“魂的来源机制”,而只是描述人类起源时灵与体合一形成了有生命的人。综合各处,圣经从未明确试图分析人的组成要素到底是多少种,而更关注人在神面前的整体状态。
功能与局限:倪氏三元论在属灵经历与教会生活中的作用
功能与积极作用: 倪柝声的三元人论之所以广泛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解析属灵经历的框架,对许多信徒有启发意义。其积极功能表现在:
由于这些原因,许多聚会所背景的基督徒在属灵追求上受益于倪氏三元论的教导。他们更重视祷告中灵里的摸着、聚会中圣灵的同在,而警惕空洞的头脑知识或情绪表演。可以说,倪柝声的人论为属灵生活提供了一个热心且敬虔的视角:时时求灵里亲近神、不满足于“魂的活动”。
局限与潜在问题: 然而,倪氏三元论也存在一些局限,学者们指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倪柝声的三元论在属灵关注点上具有启发意义,但在圣经依据和实践影响上需要谨慎平衡。因此我们在应用类似教导时,应掌握其劝勉功用而避免将其升格为绝对教义。
当代福音派与系统神学家的主流观点
当代主流福音派神学家大多不接受严格的三元划分,更倾向二元结构或整体一元观。他们强调坚持圣经用词的平衡,既承认人有物质与非物质之分,也避免未经证实的过细区分。下面简述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
聚会所背景信徒的平衡视角:敬虔与正统并行
面对以上多元观点,特别是聚会所背景的基督徒(深受倪柝声属灵教导影响者),应如何以合宜的态度看待?以下建议有助于在坚持敬虔生活与属灵经历的同时,不排斥更广阔的正统神学视角:
肯定属灵追求的宝贵,同时保持圣经原则: 首先,我们应肯定倪柝声三元论教导中对圣洁生活和属灵实质的重视。那种渴慕在灵里亲近神、注重圣灵同在的热忱,是非常宝贵的属灵遗产。聚会所信徒因着这样的教导,往往注重祷告、顺服圣灵引导、操练灵里敏锐等,这些都是值得持守的长处。然而,我们也当认识到圣经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凡教导都应回到圣经去衡量。当更深入地查考圣经时,我们发现二元结构观更符合圣经整体脉络,而三元划分并非明确教义。因此,在持守敬虔的同时,要有勇气调整观点,使之更贴近圣经本身。真正属灵并不害怕检视自己的理解,反而乐于让神的话语修正我们。正统神学的视角并非来削弱我们的属灵性,乃是帮助我们建立在更牢靠的圣经根基上。
将三元论作为灵修辅导的工具,而非划分正统的标准: 我们可以将倪柝声关于灵、魂、体的区分视为一种属灵生命辅导的比喻性工具。当我们反省自己是否“体贴肉体”或“随从圣灵”时,这样的区分有助提醒我们追求更深的灵性生活。但是,我们不应把它升格为评判他人神学正确与否的绝对标准。要明白,在更广泛的基督教传统中,许多敬虔爱主的圣徒(包括改教先贤、当代牧者)都未采用三元论语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有丰富的属灵经历。例如,被誉为圣洁典范的约翰·卫斯理、被称为祷告榜样的乔治·慕勒等,并没有三分人的教导,却一样活出了“在灵里敬拜神”的生命。由此我们知道,属灵实质重于术语架构。聚会所的弟兄姊妹大可不必因为有人不认同“三元说”就怀疑他们没有属灵生命。在福音派大家庭中,多数弟兄姊妹采用二元或整体语言描述人性,但大家同样追求圣灵充满、生命圣洁。我们应当以爱心和真理看待不同表达,不轻易给他人贴上“不属灵”或“错误”的标签,而是寻求彼此学习。
保持谦卑可教的心,学习更广的教会智慧: 聚会所背景的信徒或许深信倪弟兄的教导,但我们也要承认神的教会广大丰富。正统福音派的系统神学累积了许多对圣经的深刻理解。像柏克富、格鲁登、胡克玛等人的研究,帮助我们看到倪柝声教导的一些局限和需要平衡之处。比如,胡克玛提醒不要忽略人性整体,这其实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曾轻看理性学习圣经的重要?是否偏向了对情感、身体健康的正常关注?倪柝声本人虽然属灵造诣高,但他也承认过自己的教导不等同圣经,劝勉人要回归圣经本身。因此,我们应以谦卑态度听取更广泛的忠心教导,不因为出于别的宗派传统就拒绝。凡与圣经一致的,我们都当接受;凡超出圣经的特别理论,我们可以存而不论或谨慎对待。这样,我们的属灵生命才会在坚守核心不变的同时,不断扩展眼界,吸收更多教会智慧。正如圣经所言:“各人不要看自己所知道的好像完备无缺”(林前8:2意译),要在主里不断长进。
平衡地看待灵与魂,在敬虔生活中贯彻全人奉献: 我们需要重新平衡灵、魂、体在属灵生活中的位置。圣经的目标并非压抑魂或贬低身体,而是要神的救恩成圣覆盖人性的每一方面。所以,我们既要追求灵里火热,也要让心思意念因真理更新(罗12:2),让情感意志因爱神被调整,让身体作为圣灵的殿过圣洁生活(林前6:19-20)。换言之,属灵人在各方面都是圣洁的,不只祷告时灵里感到神,同样在思想上爱慕真理、情感上流露圣洁爱心、身体上远离污秽行为。这种平衡的全人敬虔,才是圣经呼召我们的(帖前5:23原意亦如此)。聚会所背景的信徒完全可以继续强调灵命,但同时也拥抱理性装备和情感牧养,深入研读圣经教义(哪怕这是魂的心思在用也无妨,因为圣灵照样能透过理性引导真理),并重视心理情绪的健康(诗篇中大卫倾心吐意也是敬虔表现)。如此,我们就不会因为误解“魂总是不好的”而疏忽某些属灵操练。
持守合一的爱,不因次要观点划界: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会生活中要以爱心为重,不因人性结构观点的不同破坏与其他信徒的相交。历史上,为此争论造成的纷争实在不必要。圣经并没有把二元或三元的人性观当作信仰正统的界限。因此,我们当在这类问题上持守“在非根本问题上自由”的原则。对于依然坚持三元论的肢体,他若爱主、追求圣洁,我们就当尊重他的心得,不强求改变;反之,若我们个人经过考察更倾向二元观,也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领受。彼此接纳,彼此包容学习,胜过为辩高下而争执。聚会所背景信徒可以向更广泛福音派见证:我们虽承袭倪柝声的属灵传统,但我们并不故步自封、拒人千里,而是愿意与所有忠于圣经、尊荣基督的肢体为伍,一同成长。这样的胸怀和态度,本身就是敬虔成熟的体现。
结语 (Conclusion)
人性的奥秘深藏于造物主的智慧之中。圣经给了我们足够的信息知道:人有属灵的灵魂与物质的身体,两者奇妙地结合成为神形像的活人。至于细分“魂与灵”,圣经并未明确教导,这提醒我们在此议题上需要谦虚,不可超越圣经所写。二元论和整体观各有圣经根据,强调了不同但互补的真理面:前者维护了圣经关于今生与永恒、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分,后者强调了人作为合一整体事奉神的重要。而倪柝声的三元论从属灵体验出发,提供了一幅鼓舞人追求圣洁的图景,但在经文本身的支持上稍显牵强,需要以圣经真理加以校正和平衡。在当代福音派主流中,灵魂与身体二元仍是占主导的人论观点,他们提醒我们不忘人的统一与全人救赎。这些声音并非打击属灵追求,乃是帮助我们在稳固真理根基上更健康地追求主。
对于聚会所背景的弟兄姊妹,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属灵生命不在于采用哪种术语划分人性,而在于是否真实地让基督掌管你的全人。愿我们在敬虔上努力,在真理上也长进。“愿赐平安的神亲自全然成圣你们”(帖前5:23),无论我们如何理解灵魂体,最终都要将自己的灵、魂、身子完整献给神 – 也就是将我们整个人奉献给爱我们的主,在圣洁中与众圣徒一同长大,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如此,我们既不失自己宝贵的属灵传统,又能敞开心胸拥抱更宽广的正统信仰,在基督的身体里与众肢体彼此丰富,共同荣耀神的恩典。
参考资料:
-Berkhof, Louis.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38
-Grudem, Wayne.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4, Chapter 23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Man”.
-Hoekema, Anthony. Created in God’s Image.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6
-郭秀娟:《分析及评论「灵、魂、体之问题」》,载于“以马忤斯之路”博客,2021
-Journal of Biblical Counseling, 18:3 (2000), Winston Smith, “Dichotomy or Trichotomy? How the Doctrine of Man Shapes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