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看待并使用 AI?对人类的帮助大还是破坏大?

Viewed 46

欢迎从业者或重度 AI 使用者进来讨论。

2 Answers

一、什么是 AI;基督徒对 AI 的习惯性担忧

-修理看守:人类受托治理和看顾受造界(或称文化使命),发展科技是人类受造使命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以爱心和智慧来治理包括AI在内的新兴技术.

-基督徒与保守主义:18-19 世纪启蒙运动以后,一种对应的思潮,强调传统、秩序、渐进与人性有限。和基督信仰有高度重叠的立场,但是在种族问题、性别议题等和基督福音立场有冲突

-为什么很多基督徒对科技的发展很敏感:科技不是中性的,常常和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捆绑出现。每一波技术浪潮(互联网、AI、生物科技、社交媒体)都在重塑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的关系。许多基督徒特别是持守传统价值观的群体,会对“变化”本身保持警惕,担心科技加速了世俗化、道德滑坡、家庭解体等社会问题。

-教会历史上的“文化保守”惯性:很多时候,基督教会承载着社区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是“稳定秩序”的守护者。对新事物的谨慎,实际上是对社区和传统的一种保护反应,怕“新科技”带来道德混乱和信仰稀释。

-部分基督徒受“末世论”影响,认为末世社会的“知识增多,邪恶也增多”,科技进步会加剧世界的堕落(如:AI掌控人类、数字极权、伦理崩坏等担忧)。对某些新科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有“巴别塔”式的警惕——担心人类自高自大、挑战神的权柄,最终自取灭亡。

-有人担忧AI会“失控”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形成类似弗兰肯斯坦故事中的反噬局面 ;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对AI抱有乌托邦式幻想,以为它能解决人类一切难题 。这两种极端心态都令信徒感到不安。正如计算机科学家 德雷克舒尔曼 所指出:“圣经明确反对将任何受造之物当作最终的恶魔或救主” 。换言之,AI既非魔鬼也非弥赛亚,基督徒当谨防对AI的妖魔化或神化。

-持担忧倾向:不是说科技的问题,而是 AI 科技的发展把人类要带到哪里?过往人类科技进步、工业革命,消化的时间比较长,而这次 AI 革命冲击太快了,英伟达Rubin 架构(2026)、Rubin Ultra(2027)、Feynman(2028),AI 性能狂飙,每一代都是过去一代几倍的进步。两次世界大战可以看作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反应(法西斯、共产主义,或许都是那时人类的尝试——冲突、找到可以共存的方式、往前),AI 不知道是不是要伴随星际殖民,以维持发展。盼望在于,人类历史在神的手中。

-人工智能与人类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它应该逼我们去思想一些深刻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类?当到了科技最高峰的终点时……我们对科技的进步还都停留在生产力的增加,但人会因此更快乐吗?让人快乐或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对信仰的挑战就是:AI 可是像是一个有感觉的个体,过去人类哲学家可能觉得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思考,人可以理解,但 AI 跟有 reason,比我们在思想上更进化,那人类的灵魂到底是什么?——神的形象。康奈尔大学的一个教授,研究基因的教授,讲到我们的基因结构、物理元素没有什么特别的,和老鼠也差不多,所以用白老鼠做实验,但是他说人的独特在于——神可以对人说话。不是用人做了什么来界定人,基督信仰中、恩典神学中,使我们独特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神选择在我们身上做了什么!祂选择人,向人说话,赋予人使命。不是因为我们本身特别,而是因为神的选择、让我们特别——吹气给我们、施恩给我们。因此,什么是人?在思想、意识层面,人类拥有第一人称主观体验的意识和自由意志,能以爱和责任做出道德抉择;在灵性层面,人类有灵魂,能与神相交。这些都是AI所不具备的。尽管当代先进AI在某些任务上已经表现出接近人类的智能,甚至通过图灵测试以假乱真 ,但“AI看似有意识,其实并无真正的自我知觉” ——它是算法。

-那 AI 会不会进一步从算法发展到有自我意识呢?-人活着不是为了结果,否则学了一辈子数学,AI 一下子就超过了。人不是要追求答案,而是追求问出好的问题,思考、提问、拓展才是人的特点;更不要说温暖和爱……世界不是要追求完美,而是要追求独特。

-AI 牧养,是危机,但是如果教会什么都不做,更危险;有没有可能这样神就被取代?(它可以解答、解决你一切问题)取决于你怎么看待神?神是你的 Google?那 AI 可以比神更快的给你答案。但神对于人,其实是一种「关系」;我们很多人的祷告不是寻求神旨意,而是寻求一个最好的资讯、找寻帮手、生产力。

-AI 不能救赎人、不能改变人的心、不能救人脱离罪的捆绑——不能叫人活得正常,活出人位。我们把神看得太小了,以为只是满足人的需求,但是神超出这一切。

-人常把手中所创造的当做神,什么事情都去问它,AI 这样就成为我们的神了?但我相信神所拣选的人、祂所爱的人,祂会保守到底,无论任何力量、科技都无法把人从神手中夺去,只是挑战很大。

-AI 哪怕越来越完美,它有一天决定要把人类消灭掉,不是因为这是错误的决定,而是因为它作出了最好的决定,因为人类太坏了;有人说人类是世界的癌症,但圣经没有说人是问题,罪才是问题,人是神的荣耀、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但 AI 可能为了地球的发展,把人类一半毁灭掉,类似灭霸的想法。AI 可能会伤害人,不是因为它变坏,而是因为它变好。

-神不只是分辨善恶,神的爱是牺牲。这是远超分别善恶树的,就是所谓生命树的原则。神的爱是最不合理的。

-属灵生命中的感染力、怜悯和互动,乃源自有血有肉的牧者和信徒彼此相顾,是AI难以模拟的。AI 解经、布道虽措辞通顺却缺乏情感和属灵的分量。可见,AI或许可在知识和效率上接近人类,甚至一时乱真,但它终究没有人的位格,无法代替人来传递那份由圣灵浇灌的爱与关怀。

-人类的创造力是神形像的重要体现:“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人作为照神形像被造者,也得以参与次级的创造活动,例如艺术、音乐、文学等。这种创造力不仅关乎作品,更是人与神同工、彰显人格的过程 。而AI生成内容(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音乐)都不包含真正的情感经历与人格印记,只是一系列概率计算的结果。如果我们过度依赖AI代替人进行创作,那么创造过程中的人格参与就被剔除了,“生成式AI威胁到创意背后的个性作用;若去除了创造物中的人格,就等于拿走了神放在其中的一部分” ——唯有人类被造“比天使微小一点”却蒙神眷顾,被赐荣耀尊贵(诗篇8:5),这尊贵是任何人工造物不可比拟的。

二、深层隐忧:

  • 伦理偏见与不公:AI系统往往基于海量人类数据训练,难免继承甚至放大其中的偏见。例如,人们已经发现某些AI模型在图像识别、招聘筛选等任务上存在种族或性别歧视倾向 。这对基督信仰追求的公义和平等构成挑战。故此,我们必须关注AI算法的公平性,倡导“负责任的AI”,防止技术成为加剧不公的推手 。

  • 数据滥用与隐私侵犯:AI对数据高度依赖,这也引发对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教会若使用信徒数据来训练AI(比如用于分析会众属灵状况或提供定制化辅导),稍有不慎可能造成敏感信息泄露或被不当利用。

  • 属灵冷漠与依赖:AI的便利可能导致属灵生活的偷懒和冷淡。如果信徒习惯性地把神学问题丢给AI回答,或用AI整理祷告词、代替自己研经,经年累月,个人属灵肌肉会不会萎缩?有学者以“谷歌现象”比喻AI的潜在影响:互联网搜索的普及已显著削弱人类记忆力,因为我们将记忆任务外包给了搜索引擎 。类似地,若我们将创造力和思考力外包给了ChatGPT等生成式AI,我们属灵生命中原本藉反复操练而成长的部分是否也会退化?灵性如同肌肉,需要在祷告、默想、事奉等“属灵操练”中不断锻炼。而AI提供的速成答案和灵修捷径,可能诱使人跳过宝贵的历程,产生一种属灵惰性。这不仅削弱个人与神关系的深度,也可能使人的信仰生活变得浮浅、程式化。生成式AI无法夺去神的形像在我们里面,但它确实可能削弱我们发挥和培养神所赐恩赐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警惕让AI介入过多属灵操练,以免本末倒置——AI本是辅助工具,不能变成信徒赖以维系灵命的拐杖。

  • 技术偶像化与信仰错位:偶像不一定是木石偶像,也可以是人手所造之物在心中的地位凌驾于神。对于痴迷科技的人而言,AI有时会被奉为万能的“未来之钥”。一些科技乐观主义者寄望超级AI能带来人类进化的新纪元,甚至解答人生终极问题。这种心态实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将受造物赋予了救赎性的地位。然而,基督信仰坚持“除了耶和华以外,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可以靠着得救”(徒4:12)。没有任何算法能代替基督赐下的真理与生命。倘若有人开始过度倚赖AI的指导而淡忘了圣经启示和圣灵引领,那AI便成了他们心中的偶像。AI在信仰上的一个风险是,可能向大众输出一种貌似权威却单一的观点,如果信徒不加分辨全盘接受,就陷入了对算法权威的迷信 。教会必须防范这种危险,引导信徒“不将受造之物的思想高举过于神的真理”(罗马书1:25意译)。我们应始终记得,AI无论多聪明,也是人造物,不配享有人的盲目信任与崇拜。

-此外,还有更广泛的隐忧,例如滥用AI导致属灵冷漠的蔓延(教会因依赖技术而忽略牧者与羊群间的爱与陪伴),以及末世论恐慌(一些人将AI视为敌基督的工具,陷入极端恐惧)。虽然这些未必是主流观点,但我们不可等闲视之。总而言之,AI带来的深层隐忧提醒教会:越是强大的工具,越需要更高的道德与灵性警觉。教会当主动参与AI伦理对话,秉持圣经价值为科技发展提供指引,将潜在危害降至最低。

三、AI的最新发展现况与未来前景

要在信仰中正确回应AI,我们也需了解其最新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模型规模和能力的迅速提升,使AI能够在图像识别、语言理解等任务上超越人类平均水平 。同时,AI在某些复杂推理和常识领域仍有明显短板,尚无法完全媲美人类的综合智能 。这表明短期内AI将呈现“专长于特定领域,欠缺全面常识”的局面,但随着算法优化和数据累积,这些差距可能逐步弥合。

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无疑是近年来最瞩目的进展。ChatGPT、Bard 等大语言模型展示了机器创作连贯文本、回答复杂问题的能力;扩散模型可以根据文字说明生成逼真的图像。一些AI甚至能模仿人类声音作曲。这引发关于多模态AI的讨论——即AI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模式。“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理想更进一步,能够自发在统一架构下执行各种复杂任务 。虽然这些进展令人兴奋,但也引发对AI能力失控的担忧。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积极探讨AI监管。

AI在宗教和事工领域的应用也蓬勃兴起:

  • 经文研读与神学研究:AI可用于语义分析圣经文本、辅助原文研究和释经。大型语言模型可回答圣经背景问题、提供经节间的联络。美国圣经公会的调查显示,对于那些尚未开始读经但有兴趣的人,AI有望成为一个切入点——例如可以问AI“耶稣在哪里说过……”,让AI提供概要并引导他们打开圣经原文阅读 。

"新一代 Logos 的一大优点是,我们使用 人工智能 (AI) 的方式是正确的。 它是帮助我们搜寻、提炼和整合的绝佳工具。牧者不该在行政和文书上耗费时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牧者能腾出时间默想、讲道,以及花时间与会众在一起。"
— Bob Pritchett, Logos 创始人

“科技是用来装备神的教会的。如果我们不能将造福牧者、神学院或者教会…… 我们什么也不是 —— 除非我们尽心尽力服事我们的用户,并帮助他们扩展神的事工。”
— Bill McCarthy, CEO

  • 圣经翻译与福音普及:AI在宣教领域的潜能令人瞩目。Wycliffe圣经翻译机构报告称,生成式AI正在大幅加速圣经翻译,帮助实现其“到2025年为每个语言群体启动翻译”的异象 。实践证明,AI起草的译文往往语言流畅自然,让译者惊喜 。尽管AI有时因过于追求流利而偏离原文含义 ,但在人工审校下,其效率优势显著提升了翻译进度。这种人机协作模式表明,AI可以成为福音传播的有力工具,帮组跨越语言鸿沟。当然,专家也告诫必须保留人工对释经与神学细节的最终审核权 。翻译是带有圣灵引导的属灵服事,不能完全交给机器。未来,AI或许还将用于口述语言和聋人手语的圣经翻译,为不同文化的人获取圣经开辟新路径。

  • 教会事务与牧养辅助:许多教会开始尝试用AI处理行政和技术性事务,以减轻同工负担。例如,AI可以实现实时翻译和字幕,帮助多语言会众或听障人士参与礼拜 ;可以根据讲道主题快速搜寻数据库,辅助牧师准备更丰富的内容;又比如“虚拟助手”可解答网站访客的信仰常见问题,成为传福音的桥梁。将来,或许还会出现针对偏远地区的AI圣经教师、为慕道友提供基本栽培的聊天机器人等。这些都为福音传播提供了创意机会,但教会需要把握分寸,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与人的连结,而非取代之。

总体而言,未来数年AI将继续高速演进,深入影响教会事工及基督徒生活。从技术层面看,AI会变得更智能(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对话)、更融入(嵌入各种日常应用和设备)、更难以分辨(在某些领域几可乱真)。这既可能带来更大助益,也意味着更复杂的问题。不过,我们也应看到积极一面:AI有潜力帮助教会更广传福音、更有效地管理资源,以及更好地服务社区弱势(如助残、扶贫中的智能辅助等)。未来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这股力量,用在荣耀神和爱人如己的方向上。

本人码农一枚,在我的观念中,AI和金钱很像 都很有用,能解决很多的问题,很容易成为我们的上帝。

我觉得对于我自己而言,我需要思考让我成为一个让神喜悦的基督徒的要件是什么?

Related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