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感觉教会有些安排、活动前没有好好祷告,就会有破口,让撒旦破坏攻击?(尤其是确实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后)
我们常把“事前有没有祷告”与“后来出了问题”直接挂钩,仿佛祷告少一点就必然打开破口,让撒但趁机搅扰。圣经虽然提醒我们要儆醒祷告,却也给出更宽阔、更平衡的视野。
结论:缺乏祷告常意味着缺乏对神主权的依靠,自然容易在忙乱中忽略属灵层面的警觉。
然而,出了问题不必一概归因于“祷告不够”
-神的主权:即使我们祷告周全,也无法完全避免困难或试炼。神允许挑战临到,有时正是为成全我们(罗8:28;雅1:2-4)。
-复杂因果:“坏事”可能来自组织疏忽、沟通不良、外部环境,也可能是信徒生命成长的阶段性摩擦。把所有责任归咎于祷告不足,容易让人产生宿命式罪疚,忽视了需要改进的实际问题。
-警惕迷信化:若把祷告视为“灵界保险”,就会滑向功利主义:多祷告=零风险,少祷告=必遭击打。这样既不合圣经,也会让祷告失去与神交通的本质,变成“避免麻烦”的手段。
如何在实践中保持健康的祷告观
A. 事前祈求,事中倚靠,事后省察
-事前:把计划、同工、人心都向主敞开,求神调整、关闭或开启。
-事中:持续依靠圣灵,而非认为“开场祷告完就万事大吉”。
-事后:哪怕出现纰漏,也把结果带到神面前,分辨哪些是属灵争战,哪些是管理或沟通问题,并在恩典中改正。
B. 团队一起负担
-让祷告成为同工彼此连结的过程,而非某个“带祷勇士”的独角戏。
-具体可分配祷告伙伴、小组守望、线上祷告墙,让全体参与而非“交给代祷部”。
C. 与行动并行
-霎时的属灵火热若缺乏周全预案,也会留下破口。例如安全、财务、儿童看护等环节,都需要谨慎安排。
-祷告让我们谦卑,却不替代应尽的责任。
D. 面对失败的正确姿态
-承认不足并调整,而不是陷在懊悔里无法前进。
-在困难中继续祷告,求神转化亏损为提醒,让教会在爱中建造,而不是互相指责。
属灵争战的真实与教会的稳固
A. 仇敌确实寻找可攻击之处(彼前5:8),但真正的“破口”往往是人心的骄傲、自义、彼此论断。当我们因失败而彼此埋怨、分裂时,才是给了撒但最大的机会。
B. 真防线是同心合意(腓2:2)。“祷告的氛围”不仅是形式,更是关系——彼此认罪、代求、扶持,才叫堵住破口(尼4:9)。
愿我们在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决定前后,都学习“以祷告为呼吸”,又在恩典中勇敢面对挑战,让教会越发成熟,而不是因为一两次挫折就自我定罪,或陷入迷信式的归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