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释经时,为什么需要注重「提问」?如何更好的提问?提问需要注意什么?

Viewed 10

我们释经时,为什么需要注重「提问」?如何更好的提问?提问需要注意什么?
这是归纳法查经「观察」这一步非常重要的内容。

1 Answers

一、为什么归纳法查经必须重视「提问」

  1. 提问逼我们停下脚步、看清字面事实
    人读圣经很容易跳进“我觉得经文想说……”的模式,直接给出结论。提出问题(Who, What, Where, When, How, Why)强迫我们先面对作者写下的具体字词、语法和结构,而不是马上套用已有的教义或经历。这样做,好像把显微镜的焦距先调准,让观察变得客观、细致。
  2. 提问打破先入为主的框架
    许多“熟悉”的经文其实是熟悉的传统解释。当你不断问:“这字为什么用了被动语态?”“作者在对比什么?”——这些问题像楔子,把我们固定的理解撬开,让圣经自己发声。
  3. 提问培养与圣灵共读的谦卑态度
    问题承认有限:“我不懂,请教。”当我们带着谦卑的提问而非骄傲的断言来读经,也更容易给圣灵指示光照的空间。
  4. 提问让查经变成探索而非灌输
    在小组里,一个好问题能点燃讨论,让弟兄姊妹自己“发现宝藏”,而不是被动接受领袖的答案。亲手挖掘的真理,总比现成的观点更刻骨铭心。
  5. 提问连接观察、解释、应用三步
    好的问题是桥梁:从“我看见了什么?”(观察)经由“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解释),直到“这影响我什么?”(应用)。缺乏问题,三步就被切断,结论往往悬空。

二、如何提出更有深度、更有助益的问题

原则:从表层到深层、从具体到整体,问题必须扎根文本。

  1. 先做“显而易见”的五问一答
    -Who:有谁出现?作者、受信者、提到的人物?
    -What:事件、命令、比喻、对比?
    -Where / When:地名、时间标记,对叙事线索至关重要。
    -How:动作进行方式、因果连结、手段工具?
    -Why:因此、因为、为了;作者目的与逻辑。
    初阶问题像清理工地,把瓦砾搬开,让主干显露。
  2. 再问“结构性”问题
    -段落与段落怎样衔接?关键词重复形成何种主旋律?
    -有无递进、对比、因果或包夹(inclusio)的文学装置?
    -代词“他 / 他们”各指谁?指向错误会整章走偏。
  3. 深入“字词与语法”
    -关键动词时态、语态、语气表达了怎样的动作强度?
    -希伯来文/希腊文词根带出的色彩与英文中文译本差异?
    -原文一词在同卷书、整本圣经的用法频率和语义场景。
  4. 放到“历史·文化·神学”背景里追问
    -原受众处境:迫害?异端?经济问题?
    -旧约引文或当时犹太礼仪怎样影响理解?
    -本段与整卷书甚至整本圣经的神学主题呼应点在哪?
  5. 最后由文本反问自己
    -作者为何用如此尖锐/温柔的口气?
    -若我身处当年收信的教会,听到这段话会有什么情感?
    -我今天的处境与他们有哪些类似或不同?

层层递进:事实 → 结构 → 意义 → 情感 → 生命。

三、提问时需要留意的陷阱与平衡

  1. 避免“答案导向型”或“带风向”问题
    -例:“难道你们不觉得这节经文明显反对××真理吗?”——这种提问把答案暗示进去,容易沦为操控。
    -把“为什么保罗如此做?”替换为“保罗用哪些字词表明动机?”更客观。
  2. 区别观察与解释
    “为什么耶稣哭了?”其实已跳进解释。观察阶段应先问:“耶稣在什么情境下哭?”、“原文用哪个字描述哭泣?”,先让文本自己说话。
  3. 提问应具体可验证,不做无边臆测
    “如果彼得今天活着会怎么发微博?”好玩却无法从经文验证,易偏离目标。把时间花在能从上下文、原文、圣经全局找到线索的问题上。
  4. 留白的艺术:保留未解之谜
    有些经文上帝刻意含蓄。若答案尚不明朗,承认“我还不知道”胜过生造解释。好问题不必次次都立刻解答,它可以成为日后继续默想的种子。
  5. 尊重群体互补
    单人提问难免盲区。小组里鼓励不同背景、性格的人提不同角度:文学型、系统神学型、牧养型……交错迭加,问题更立体。
  6. 提问最终需回到降服基督
    观察若停在分析而不走向敬拜与顺服,就成了学术游戏。问题最好以“我应如何爱神、爱人?”收束,让真理落地。

四、操练建议(简述)

  1. 朗读多遍、标记惊讶点再发问——情感的“咦?”常是好问题起点。
  2. 写下所有问题后分类:马上可答、需查证、待祷告——避免杂乱。
  3. 每周选一处小段经文,列出十到二十个观察问题——逼迫自己进深。
  4. 回顾自己旧笔记,找出曾躲开的难题——勇敢面对,持续更新。
  5. 在讲道或带查经时,把最能引爆思考的两三个问题留下给听众——让会众自己去挖,印象更深。

结束思考:归纳法查经的「观察」若缺乏智慧而谦卑的提问,就像探矿不带锤子,永远敲不开表面的矿石。愿我们带着一颗好奇、敬畏、受教的心,用提问打开经文深处的宝藏;也让每一个问题,最终把我们引向那位真正的答案——道成肉身、向我们说话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