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弟兄姊妹讲道后为表谦卑,会说「讲的不对的地方求主撒上宝血」,这样的说法符合圣经吗?
在圣经里,“宝血”确实与“遮盖、洁净”高度相关,但它出现的场合、对象与目的,都比这句习惯性结束语所暗示的更严肃、更具体,也更具约束力。要问“讲的不对的地方求主撒上宝血”有没有圣经根据,得先把“宝血”在圣经中的主要脉络梳理出来,再看它能否直接套用到“讲错话”的场景。
1 “宝血遮盖”在圣经中的意义
A. 旧约的血洒仪式(利16; 出24:6–8 等)
血洒在祭坛或会幕器具上,是为罪人“赎罪”,象征罪得遮盖、人与神恢复交通。它针对的首先是罪的刑罚问题——即违背神律法所招致的定罪。
B. 耶稣之血的终极成就(来9–10; 罗3:25; 彼前1:2)
新约强调基督的“宝血”一次献上,成就永远的救赎,洁净良心、除去罪愆、与神立新约。作者多次用“洒”或“涂抹”来呼应旧约仪式,但其核心仍是对罪的赦免与与神和好。
C. 信徒日常的“行在光中”(约壹1:7–9)
当我们承认自己的罪时,主的血不断“洗净”我们;这里的“血”依然是对“罪性与罪行”——而不是对“知识错误”——的医治与赦免。
换言之,“宝血”在圣经里直接对付的是道德与属灵上的罪污,而非“信息正确度不足”本身。
2 教导者的错谬与血的代价
A. 雅 3:1–2:“做师傅的人要受到更严厉的判断。”
圣经从未鼓励教师用某种敬虔话语做免责条款,反而强调更严格的自省与责任。
B. 提后 2:15:“当竭力把自己献给神,作无愧的工人,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正意(orthotomounta)意指严格、笔直地切割、解释,要求下功夫查考而非轻率讲论。
C. 徒 17:11 (庇哩亚人查考圣经)提醒听者要“查经验证”所听见的道。
也就是说,讲台上的错误首要的处理途径是:悔改、更正、道歉或补充说明。
圣经并没有示范“用宝血来覆盖错误信息”这种实行。
3 “求主宝血遮盖讲错的地方”背后的两种心态
A. 谦卑与敬畏(积极层面)
口头上承认“自己有限、不敢妄言”,表达对主话语的敬畏,这在态度上是值得肯定的。
B. 潜在的托辞或稀释责任(需要警惕)
如果这句话成了习以为常的“护身符”——既不预先仔细预备,也不后来面对指正,就可能淡化教导者该负的责任,甚至让听众误以为“有宝血兜底,就不用深究内容对错”。
4 更合乎圣经、也更建设性的做法
A. 讲前敬畏、讲后诚实
在分享前就以祷告求圣灵光照、保守口舌;结束时邀请弟兄姊妹用圣经来彼此印证、补充与纠正,而不是单用一句“宝血遮盖”带过。
B. 错了就认,必要时公开更正(雅5:16)
若后来发现自己误解经文,应在合适场合公开说明并更正,这才真正显出谦卑。
C. 鼓励全体“庇哩亚式”查考(徒17:11)
给会众一个榜样:凡事回到圣经、多方查验,好叫整个群体在真理上同被建造。
因此,“讲的不对的地方求主撒上宝血”作为一种表达谦卑的口头禅,并非出自圣经明确的教导。圣经的“宝血”针对的是罪的赦免与人神修复,而不是讲道内容的“质量控制”。教师若真心敬畏主、在意是否讲对,应事先殷勤查考、事后勇敢修正;听众也当以圣经为准绳、彼此提醒。如此,“宝血”带来的洁净就不只是一句口号,而会成为我们在真理与生命上都不断更新的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