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与其他背景、宗派里的基督徒和教会来往?

Viewed 9

聚会所一直有很强的自己的特色和对普世基督教的界限,但现在大家其实也觉得没必要太紧绷了。那在实际教会里,我们要怎么既保留地方教会的独特见证,同时又不影响和其他基督徒、教会的来往、彼此合一呢?

1 Answers

一、圣经原则:在“独特”与“合一”之间找到重心

  1. 基督是唯一的中心与元首
    保罗反复强调,教会的合一不是靠组织,而是靠“一个身体,一个灵……一主,一信,一洗”(弗四4-6)。任何聚会若要存留其独特见证,首要前提就是把基督自己放在核心位置。只要基督作头的事实清楚、实际显出,其余的表达方式就可以有弹性。
  2. 地方见证的圣经根基与限度
    使徒行传和启示录都显出“按城市”聚会的原则(徒八1;启一11-12),提醒我们:地方教会的“边界”首先是地理而非派别。然而,同一“城”之内仍旧只有一个普世身体,所以地方性必须服从身体性,不能成为排他理由。
  3. 合一的基准线是“生命与真理”
    约十七21-23显明主的心意是众信徒“在我们里面成为完全合而为一”。这种合一并不要求在非基要教义、敬拜形式、事工模式上完全一致,却要求在福音的核心真理上同声见证(加二5;犹3)。因此,地方教会可以保留自己受托的亮光与实行,同时以“凡称呼主名”的弟兄姊妹为手足(林前一2;罗十五7)。
  4. 在爱中守真理,也以真理界定爱
    约壹三18、二书9-11把两条轨道并行:一方面“彼此相爱”是不可缺;另一方面,对否认基要真理的教训要有清楚立场。换言之,合一不是“谁都行”,而是“在基督里同行”。平衡点不是抛弃界线,而是区分“核心—次要”真理,并用爱心守护核心。

二、实际做法:让独特成为祝福,而非墙垣

  1. 清晰讲明核心信仰,宽广对待次要实行
    在聚会里反复阐明:三一神、基督的神人二性、十字架救赎、复活与再来、因信称义——这是我们与所有真正信主之人共享的土壤。至于擘饼次序、诗歌风格、蒙头习惯等“家规”,可被视作家里特色,在彼此交通时保持解释与尊重,不将其视为合一的条件。
  2. 主动参与“身体层面”的祷告与服事
    城市或地区若有跨教派祷告会、福音步道、慈惠关怀,鼓励圣徒按感动自由加入。让会众看见:我们既是地方见证的一部分,也是普世身体的一分子。这样既能输出自己的恩赐,也能谦卑领受别处的供应。
  3. 接待与被接待都持“互惠”心态
    -讲员或弟兄姊妹来访时,清楚说明我们聚会的一些惯例(例如:擘饼秩序、祷告方式),并表达他们在基要信仰一致的前提下完全被接纳。
    -自己外出参加别处聚会时,学习尊重东道主的安排,必要时安静旁听而非急于教导;让弟兄姊妹体会“在爱中自由”。
  4. 在共同关心的福音与社会议题上合作
    例如职场信仰培训、校园事工、家庭辅导、公益慈善……这些往往跨越派别,也能发挥地方教会“人人尽功用”的特点。一起服事自然拉近彼此的心,也显明“求同存异”不是口号,而是可操作的事工。
  5. 将“地方特色”转化为资源,而不是标签
    我们注重“人人皆祭司”、“扎根真理”、“生命建造”、“十架生活”等优良传承,可整理成课程或小册,与友好教会免费分享;并邀请他们和我们交通改进。特色一旦成为祝福管道,就不再显得封闭。
  6. 培养“先求聆听后求被听” 的沟通文化
    不轻率给别的教会贴标签,也不急着“矫正”别人;先了解对方缘由,再见证己方经历。多用见证、祷告、探访,而少用定论、辩论。
  7. 保持自我省察与弹性更新
    定期在长老/负责同工层面检视:哪些坚持仍出于圣经原则,哪些只是历史包袱?若发现某些作法无助于见证、反而绊倒人,就勇于调整。更新不是妥协,而是让福音更畅行。

总之,地方教会的“独特”若紧扣基督与圣经,就能成为神赐的恩典;一旦变成自我防御的壳,就会阻隔身体的丰富。借着坚持“基督是头、真理为底线、爱作联索”,再辅以开放合作、彼此尊重的实际操练,我们既能守住托付,也能与普世弟兄姊妹同行,让主在地上得着一个有分丰富、又合而为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