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教会史上,倪柝声与后来延续其教导的地方召会(李常受时代)多次被西方福音派和华人神学界批评“在三一论上表达含糊”。主要争议有什么?
在华人教会史上,倪柝声与后来延续其教导的地方召会(李常受时代)多次被西方福音派和华人神学界批评“在三一论上表达含糊”。主要争议有什么?
为什么经常出现“含糊”指控?
华人灵修传统里,倪柝声与继承者李常受喜欢用 “经历性”、“生命性” 的语言来谈三一──强调神如何进到人里面、成为信徒的实际。他们大量引用 约 14:16-20、林前 15:45、林后 3:17,说 “子是父的显现”、“末后的亚当成了赐生命的灵”,再加上一些汉语句式(如“子就是父”、“主就是灵”),在英文世界听来便极易撞上形态论的雷区。争议主要集中在三条线上:
1 “子是父”、“子成灵”──被怀疑掩盖位格区分
李常受常引用赛 9:6 “有一子赐给我们…他名称为永在的父”,再配合 约 14:18 “我必到你们这里来”与林后 3:17 “主就是那灵”。在他看来,父、子、灵不但同等同荣,也在救赎执行中彼此“内住”,所以他会说:
“在神圣的经纶里,父乃是子,子乃是灵。”
传统福音派听到这种等式,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在说父、子、灵只是同一位神按阶段换面具吗? 这样听来似乎把三个位格化为一位,落入形态论。
倪、李阵营的辩护是:“我们从未否认三位永远同时存在;我们只是在经历层面说,复活的基督今天‘以赐生命的灵’来内住信徒。”然而他们缺少一句明白的神学护栏:“ 本体三一恒常区分, 经纶三一在执行上彼此相入而不互相取代。”缺了这句话,外界就很难放心。
2 “经过过程的三一神”──被指“把神拆开或混合”
李常受为了描述道成肉身——十架——复活——赐灵的连贯动作,喜欢说神是 processed Triune God(经过过程的三一神)。西方批评者两头都担心:
-拆开? 若说“过程之前的神”加“过程之后的神”,会不会变成两个阶段的神?
-混合? 李又说人可“享受并经历这位经过过程的三一神”,听来像把神性、灵性、人性“调合”在一起,落入早期教会反对的 “混合论”。
李常受自称只是跟随亚他那修、加帕多家教父的“互居”观念——三位彼此内在、却不混杂;但他的中文口语常省掉哲学界线,导致英语世界读者无法分辨“内住”与“混合”的差别。
3 “调和/调成”措辞──易被听成“本质混合论”
倪柝声在 《属灵人》末尾引用 “麦子落在地里死了” 的意象,说基督的人性与神性、再加上信徒的人性,好像“面与油调和”。灵修层面是要表达“基督生命充满人”,但学术界会立即追问:基督神性、人性混为第三种本质了吗? 若回答不清,就被贴上“混合论”或 “单性论” 的标签。
圣经经文与传统如何平衡?
经典基督论、三一论的底线是:一性(三个位格同一本体),三位(彼此区分);在救赎历史里彼此互居、互显,却不混同、不先后轮替。 如果表达中能时时把“本体—经纶”两层框架摆出来,就能避免听者误判。
西方与华人神学界的反应
A.1970-80 年代,北美多份“公开信”将李常受运动定性为“形态论”。
B.2009 年,CRI(Christian Research Institute)重新调查后改口,认为地方召会“教义属正统,但用词极易被误解”。
C.近年的华人神学者大多同意:倪、李本人并非有意落入异端,但其语言缺少学术护栏,特别是在译成英文后,风险系数加倍。
总之,主要争议不在于倪柝声或李常受否认三位区分,而在于他们用“主就是灵”、“子是父”之类经验式语句,却未同步为听众划清“位格永恒并存”与“救赎层面贴近”的边界。 这让传统福音派——尤其受西方系统神学训练的人——难以放心,一再担心他们“滑向形态论或混合论”。
要化解争议,关键不是删掉所有经历性语言,而是要在教导和文字中同时加上古典神学那句护栏:“在本体上永远区分,在经纶上亲密同行。”